姚廣孝年輕的時候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,精通佛、道、儒、兵諸家之學,與高啟、楊基等人結(jié)為好友,后來被明太祖挑選,隨侍燕王朱棣,主持慶壽寺,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,成為朱棣一生從不猜忌的黑衣宰相,那么,后來姚廣孝為何會眾叛親離?
吳中,即現(xiàn)在的蘇州,自古人杰地靈,高才輩出。元朝末年,吳中一帶就活躍著一批文人高士,諸如高啟、楊基、張羽、徐賁、王賓、韓奕等。在他們中間,時常出現(xiàn)一副另類面孔,此人身著袈裟,是個僧人,法號道衍。
道衍俗姓姚,十四歲出家。名為僧人,道衍卻不甘撞鐘念經(jīng),他的志向遠大,總想效仿元朝僧人劉秉忠干一番事業(yè),故此廣泛涉獵,孜孜以求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、兵家皆有研究,且精通陰陽術(shù)數(shù),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場。
姚廣孝(1335年-1418年),幼名天僖,法名道衍,字斯道,又字獨闇,號獨庵老人、逃虛子。長洲(今江蘇蘇州)人。明朝政治家、佛學家、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。
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,精通佛、道、儒、兵諸家之學,與高啟、楊基等人結(jié)為好友,后被明太祖挑選,隨侍燕王朱棣,主持慶壽寺,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。朱棣靖難時,姚廣孝留守北平,建議朱棣輕騎挺進,徑取南京,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,登基稱帝。
洪武十五年(1382年)八月,馬皇后病逝,朱元璋心痛不已,召集天下名僧進京為亡妻超度做法事,道衍是其中一位。事后,朱元璋將眾僧分配給各藩王效力,道衍便與燕王朱棣走到一起。一個是野心勃勃的藩王,一個是急于建功的僧人,二人很快就志同道合,單等時機到來。朱元璋死后,太孫朱允炆即位,朱棣很不服氣,加之朱允炆急于削藩,朱棣在道衍的鼓動下,決定奪了皇位。
“臣知天道,何論民心!”道衍說的這八個字,成為堅定朱棣信心的法寶。靖難之役打了四年,朱棣贏了,朱允炆失蹤了,大明江山從建文變成了永樂。一將功成萬骨枯,朱棣為了這頂至高無上的帽子,悍然動粗,致使天下數(shù)百萬蒼生喪命,其災難緣由就是這位不安分的僧人道衍。“是何異僧!目三角,形如病虎,性必嗜殺”,算命先生袁珙當年看到道衍后,說的這話一點也不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