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數(shù)人對于印度電影的直觀印象就是——尬舞,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跳起舞,這讓不少網(wǎng)友很是好奇,為什么印度電影那么喜歡唱歌跳舞呢?
歌舞是寶萊塢電影的標志:歌舞已經(jīng)成為寶萊塢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,一提到寶萊塢,第一反應(yīng)就是眾人載歌載舞的場面。
所以現(xiàn)在印度電影部部都有歌舞,已經(jīng)成為一個慣例,就像你會給你的產(chǎn)品打上商標一樣。
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國的《流浪者》,到七十年代的《大篷車》,再到2003年的《印度往事》,多數(shù)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或許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——那就是跳舞。
印度電影類型較為單一,主要是歌舞片、喜劇片和劇情片,通常來說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有分量不一的歌舞場面。
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有兩種,第一種也是傳統(tǒng)手法:暫停故事,突然開始唱歌跳舞,現(xiàn)在的大制作基本上已經(jīng)舍棄這種比較LOW的表達。
另一種歌舞則是表達情感、參與劇情的,編劇讓角色在這一刻表達情緒、快進發(fā)展故事線,所以選擇用歌舞來表達。
雖然舞蹈電影被“寶萊塢”這個詞幾乎壟斷,但即使不是寶萊塢電影,相對嚴肅的印度電影里也依然存在歌舞內(nèi)容。
印度舞歷史悠久,對印度人來說,舞蹈不僅是藝術(shù),更有宗教的含意。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,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、手臂、眼睛、五官、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。
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,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。印度舞蹈歷史悠久,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,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。
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,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,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。 印度人最擅長的就是歌舞片,像比較早的《大篷車》都有群舞、獨舞出現(xiàn),印度人也喜愛歌舞。
著名的印度電影導演戴夫·阿南說:“印度的電影就是歌舞電影,最好的印度電影中的歌曲與舞蹈都非常動人,備受觀眾喜愛。如果歌舞好,你就成功了一半。音樂是電影的一部分,好的歌舞正是電影劇本的精華所在。”